根據豬場動力網“動力豬價”指數統(tǒng)計,10月12日全國外三元生豬均價為16.62元/千克,較9月12日的18.44元/千克下降1.82元/千克,一個月暴跌近10%。據搜豬網10月13日消息,在過去的20個月內,豬價經歷了一次大漲大跌,其中大漲(2015年3月-2016年5月)期內,生豬平均出欄價從2015年3月中旬的不到12元/千克漲到2016年5月底的21元/千克,漲幅超過80%。但到了6-10月,5個月的時間,豬價已跌回去年12月份的水平,創(chuàng)10個月新低。
供需決定價格,但此輪豬肉價格暴跌主要是由于豬肉消費需求疲軟?梢钥吹,此輪豬價下滑開始于6月份,主要原因是端午過后,伴隨著氣溫的升高,豬肉消費進入傳統(tǒng)的消費淡季。
同時,高價豬肉抑制豬肉消費,導致終端市場的需求明顯收窄,節(jié)前有提量的屠宰企業(yè)紛紛下調屠宰量,少量企業(yè)屠宰量呈現斷崖式下調,生豬價格普遍回落。據統(tǒng)計,2016年1-8月份規(guī)模以上屠企生豬屠宰總量1.32億頭,同比下降3.6%。自2015年3月份開始,受豬價上漲,豬源偏少的影響,規(guī)模以上企業(yè)生豬屠宰量同比下降,18個中僅有3個月同比出現了上漲,其中7月份和8月份均出現同比上漲,這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屠宰企業(yè)收購下降,庫存偏低,屠宰企業(yè)自然可以肆無忌憚的壓價。
消費不給力、屠企壓價、養(yǎng)戶拋售、豬價暴跌幾個要素之間形成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在6月份以及十一假期前后,都出線了生豬集中出欄的高峰期,尤其是6月份的殺“牛豬“現象,直接讓豬價由”十元時代“進入”九元時代“。
除了消費低迷、補欄增多、養(yǎng)戶拋售之外,進口肉、走私豬肆虐等帶來的外來豬肉數量激增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場供給,甚至可以說是壓倒豬價的最后一根稻草。
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我國進口豬肉總量已經達到113.78萬噸,遠超去年全年的77.8萬噸,按照每頭生豬220斤計算,大概相當于進口了1600萬頭生豬,其中8月份進口的19.2萬噸豬肉,相當于270萬頭生豬,而我國八月份生豬屠宰總量也不過1600萬頭,占比超過15%。
更令人擔憂的是,后期豬肉進口量預計仍將維持較高水平。據了解,近日又有2個進口肉指定口岸獲批—福州長樂國際機場口岸籌建進口肉類指定口岸、沈陽東北冷鮮港籌建進口肉類指定查驗場(后期將開展肉類進口業(yè)務)相繼獲國家質監(jiān)局通過審批。而早在9月上旬,國家又接連開放太倉港、蘇州高新區(qū)、威海、哈爾濱大莊園4個進口口岸,國內進口口岸已經超過50個。
綜上所述,本輪豬價下滑的主因是供應增長但需求不旺,但進口肉激增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因此,在目前內憂外患的市場情況下,預計后期豬價將保持震蕩走跌為主。
部分資訊信息轉載網絡或會員自己投稿發(fā)布,如果有侵犯作者權力,請聯系我們刪除處理,聯系QQ:770276607